无指盘臭蛙

grahami   Boulenger
   

  136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云南丽江、宾川(30雄、20雌、卵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体形较大而扁平,雄蛙体长76mm,雌蛙体长89mm左右,大者可达107mm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02;头顶平扁,长、宽几乎相等,约为头体长的1/3;吻端钝尖,略超出下唇,吻比眼长;吻棱较明显,颊部略向外倾斜,颊面凹入;鼻间距大于眼间距,鼻孔位于吻眼之间或略近眼;两眼前角间有-小白点;鼓膜较大,为体长的5.8%-6.8%,距眼近,位于眼后角下方,相距仅有-指的宽度;左、右犁骨齿列向内中线微斜置,内侧端超过内鼻孔的后缘;舌后端缺刻深。雄蛙声囊孔较小,长圆形,近口角。 前肢较粗壮,前臂及手长不到头体长之半,指较粗而略扁,指末端浑圆而厚,不形成明显的吸盘,无腹侧沟,指长顺序为3、4、1、2;关节下瘤发达,外侧3指具指基下瘤,少数标本不显。后肢较长,为体长的165%-175%;后肢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鼻孔前后,胫长超过体长之半,足比胫略短;趾端与指端同,有的趾端-侧或两侧有腹侧沟,-般多限于其外侧有沟,如两侧有沟,其沟在趾末端绝不相连;趾间全蹼,蹼达趾末端,少数标本在第四趾远端2趾节的两侧蹼窄成缘膜状,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,第一、第五趾游离侧有窄缘膜;关节下瘤发达;内蹠突椭圆形,约为第一趾长的2/5,无外蹠突;无跗褶。
   身体背面皮肤较光滑,有凹凸不平的细颗粒连续成网纹,有的具扁平疣粒;头侧、唇缘,尤其是口角后肩部上方、体侧及体后端肛侧均有或大或小形状不一的疣粒,雄蛙疣上有成丛的小白刺,雌蛙的刺少或光滑;颞褶短;雄蛙沿下唇缘及胸、腹部满布分散的小白刺,越向后端排列越稀疏,体越大的雄蛙标本刺越明显,雌蛙腹面光滑。
生活时背面颜色变异颇大,-般体背面为棕褐色,背部散有不规则绿色斑纹或相连成片;背部全为绿色时,体后部或多或少有棕色斑纹;体侧暗棕色,越向后色越深,疣上为金黄色,有的杂以少许绿色;口缘黄色或与浅金绿色交织而成的斑点;四肢有棕褐色与黄色相间而成的规则或不规则横纹,少数标本横纹为绿色,股、胫部-般各有横纹5-7条;腋部及胯部浅绿黄色;咽喉及腹部为灰色或黄色,少数标本腹部乳白色;后肢腹面亦为浅绿黄色,或者具有深棕色斑点。液浸标本为体背面深褐色,绿色部位呈青灰色,背部有大的圆形深褐色斑,多在疣粒部位;体侧者相连成云斑或为分散的大圆斑点;四肢深浅相间的横纹明显;腹面颜色深浅、斑点疏密变异亦大,或为全白色仅咽喉部有浅灰色斑,或灰褐色细点极多,使腹面成为灰褐色;四肢腹面多少有灰褐色斑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型较小;前肢略粗;第一指基部深灰色(生活时婚垫肉红色),婚垫很肥厚,上有绒毛状突起;胸部中央有1团白刺延至腹部;有1对咽侧内声囊;腹面无雄性线,背面雄性线细。
卵:卵较大,卵径2.5-2.7mm,连同卵胶囊8.5mm左右;动物极棕褐色,约占卵的1/3,植物极灰白色。解剖待产雌蛙其卵卵径和颜色同上,在大卵之间有初发育的小卵,呈半透明状。
   蝌蚪:第36-39期蝌蚪全长平均54.2mm,头体长18.6mm,尾长约为头体长的191.3%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403。体形较肥壮,体略扁,尾长而发达。生活时背面暗绿色,体尾满布褐黑色点状斑,吻至眼间斑点较细小,尾肌前部浅棕红色,后部逐渐转为棕黄,尾鳍基色浅黄,下尾鳍斑点较少;腹前部及后肢淡红色,腹后部浅蓝色。液浸标本背面暗灰褐色,有浅色斑;尾部满布深色大麻斑或呈云斑状;腹面色浅。当跗足长平均6.4mm(第40期)时,全长68.6mm,头体长20.9mm,尾长约为头体的229%;吻端宽而钝圆,鼻孔距吻端较距眼近;出水孔短管状,位于体左侧,从背面可看到;肛孔在右侧与下尾鳍相连成管状;尾肌发达,上尾鳍前端较低平且厚,中部的上、下尾鳍几乎等宽,尾末端略钝尖;口部大小适中,位于吻腹面,口角及下唇有-排乳突,下唇乳突交错排列,有的略似两排,口角部副突少;唇齿式为Ⅰ∶3+3/1+1∶Ⅲ,唇齿行长,有的成波浪形,最外排下唇齿略短于第二排;角质颌细窄。
四川西昌的蝌蚪全长53.8-55.6mm,尾长35mm左右,可以透过腹面皮肤看到前肢已基本发育完全;全长51.5-56.0mm,尾长31-20mm时,唇乳突和角质颌还无变化或唇齿已脱落和下唇乳突消失,背部已出现圆形疣粒,此期蝌蚪尾部无明显变化。尾部开始萎缩至尾长19.0(全长37.0)mm左右(第42-43期)时,口角部乳突尚存;尾长仅7mm左右(第44期)时,口部基本成形;残留尾2mm至刚完成变态(第45-46期)时,头体长16.3-19.3mm,各部特征均与成体相同。
变异:对比各地成体标本外部形态、变异不大,仅趾吸盘具有-定变异,详情见表404。
在各地标本中,多数地区标本某些趾端-侧或两侧有沟,以第三趾具沟者多,但其沟多不明显,有的则无沟。
云南丽江44只标本中,趾端全无沟者有23只,21只标本多限于第一、第二、第三趾外侧有之,第四趾外侧仅2只有沟,第五趾无沟,内侧有沟者极少,云南其他地区的标本其趾端-侧或两侧有沟者较多。
四川沙坪、昭觉地区的标本,第一、第二、第三趾两侧均有或仅外侧有沟,而没有仅内侧具沟者;第四趾内侧或两侧有沟,而无仅外侧有沟者,第五趾大多两侧均有腹侧沟。
虽然云南丽江与四川昭觉等地标本趾端具沟情况不同,但外部主要特征无明显区别。
对比云南丽江、贵州兴义,四川西昌的蝌蚪变异较大,西昌和兴义标本基本相同,全长54mm左右,体尾斑点较为细密;而丽江标本体形大而肥壮,全长68mm左右,体尾满布深色大麻斑或呈云斑状。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指端无腹侧沟;鼓膜较大;雄蛙胸腹部均有小白刺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本种是云贵高原的优势种,-般生活在海拔1720-3200m的中、小山溪内,溪沟两旁长有草丛或高大树木,白昼隐伏在岩边大石隙间或溪边草丛中,或在溪旁岸边将头露出水面,受惊扰后即跳入水中,或潜入石穴中;有的成体行动较为迟缓,白天也可徒手捕获。据樊龙锁等(1998)记载,该蛙在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于海拔1000-1800m的地区。1965年6月14日在四川冕宁拖乌河边-个长7m、宽4m、水深0.4m的静水塘内发现到卵群,塘内有杂草乱石,四周有稀疏灌木。卵群悬于水内大石下;卵群大小为199mmx144mm。解剖5-6月采于云南丽江的雌蛙标本,多数腹内的卵已发育成熟,卵大2.7mm左右,输卵管较发达或很膨大,仅少数已产卵;雄蛙的婚垫及腹部白刺明显。四川昭觉地区5-6月雌蛙卵的发育情况与丽江者大体相同。根据以上情况,无指盘臭蛙的产卵季节在5-6月,各地产卵季节较为一致。4-7月均可见到各期蝌蚪及新成蛙。蝌蚪为越冬型,生活期为-年以上。蝌蚪-般栖息在山溪水流较缓或回水凼内的绿藻下面或石下,将石块及水藻翻动后才能见到蝌蚪,少数蝌蚪在水凼中游动。

海拔范围

本种是云贵高原的优势种,-般生活在海拔1720-3200m的中、小山溪内,溪沟两旁长有草丛或高大树木,白昼隐伏在岩边大石隙间或溪边草丛中,或在溪旁岸边将头露出水面,受惊扰后即跳入水中,或潜入石穴中.
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
地理分布 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地区,四川(西南部的石棉、九龙、冕宁、西昌、盐源、木里、乡城、昭觉、越西、美姑、雷波、马边、峨边、德昌、会理、攀枝花、米易、盐边、古蔺、兴文、筠连、屏边)、云南(保山、丽江、宾川、邓川、大理、中甸、德钦、福贡、维西、泸水、漾濞、宣威、武定、沧源、弥勒、威信、巧家、永善、昭通、绿丰、昆明等)、贵州(水城、威宁、兴义)、山西(夏县、绛县、永济、垣曲、沁水、阳城、晋城)?湖南(洞口?)

分类讨论

讨论 无指盘臭蛙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及四川西南部地区。据赵秀壁(1990)报道,在湖南洞口那溪分布有该种;樊龙锁等(1998)在《山西两栖爬行类》-书中记载:山西的夏县、绛县、永济、垣曲和泌水、阳城、晋城有无指盘臭蛙。以上湖南和山西的分布区,远离云贵高原,形成断裂分布。因此,其分类和地理分布格局有待深入研究。